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在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工作中应用车辆合格证电子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08:27:14  浏览:82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在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工作中应用车辆合格证电子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在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工作中应用车辆合格证电子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

税总发〔201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完善机动车出厂合格证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12〕107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现就车辆购置税(以下简称车购税)征收管理应用国产车辆合格证电子信息和进口车辆电子信息(以下统称为合格证电子信息)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合格证电子信息的传输与管理
  (一)税务总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之间通过MQ中间件进行合格证电子信息和相关数据的传输。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应保证本局内网与税务总局正常连通,确保车辆购置税征管系统数据库服务器、MQ中间件正常运行,以便合格证电子信息自动下发顺利完成。
  (三)车购税征管数据与税务总局下发的合格证电子信息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信息管理部门负责。
  二、合格证电子信息在车购税征管工作中的应用
  合格证电子信息中包括车辆信息、税务总局已核定的车辆配置序列号或临时车辆配置序列号等内容。
  (一)纳税申报
  税务机关在受理纳税人车购税纳税申报业务时,应使用专用扫描设备扫描车辆合格证(或《车辆购置税征管系统专用进口车辆电子信息》,以下统称为“车辆合格证”)二维条码获取车辆信息。纳税人申报信息(含申报资料)、车辆合格证信息与合格证电子信息一致的,税务机关依据合格证电子信息办理车购税纳税申报或减、免税等有关业务。(扫描设备技术标准见附件1)
  (二)车价信息采集
  税务机关在采集车价信息时,除采集税务总局已核定车辆配置序列号车型的车辆价格信息外,还应采集本地区接收税务总局清分的临时车辆配置序列号车型车辆价格信息。
  (三)非进口机动车生产企业进口车辆
  《通知》中非进口机动车生产企业进口车辆,车辆进口单位(或纳税人)通过工作机构指定网站(www.vidc.info)填报、上传车辆电子信息,并打印《车辆购置税征管系统专用进口车辆电子信息》(见附件2)。
  (四)已完税车辆重新办理纳税申报
  依据合格证电子信息办理车购税纳税申报的,合格证电子信息不能重复使用。已完税车辆因异地办理登记注册或多缴税款申请退税等原因,需使用合格证电子信息重新办理车购税纳税申报的,受理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税务机关可通过车购税征管系统向税务总局提交合格证电子信息重复使用申请。合格证电子信息数据恢复后,税务机关依据合格证电子信息办理相关业务。纳税人重新办理车购税纳税申报时,因车辆已登记注册,无法提供车辆合格证原件的,税务机关可通过扫描原车购税征管档案中车辆合格证复印件二维码,获取车辆信息。


  附件:1.车辆合格证二维码扫描设备(扫描枪)技术标准.doc
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n12236532.files/n12236533.doc
  2.《车辆购置税征管系统专用车辆电子信息》.tif
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n12236532.files/n12236534.tif

  国家税务总局
  2013年2月22日



附件1:

车辆合格证二维码扫描设备(扫描枪)技术标准

参数 标量
支持码制 QR码(必须支持),Data Matrix码,PDF417,Maxicode码,RSS码以及通用的一维条码
支持接口 必须包含TTL level RS232(含USB或其它接口模拟转换串口)
扫描角度 偏斜角:±40°或以下;倾斜角:±40°或以下
抗抖动性 10cm/s或更高
抗噪值 10-100kHz两峰值之间最高100mV或更高
工作温度 0℃一+50℃或更广范围
存储温度 -40℃一+70℃或更广范围
湿度 0—95% 或更广范围无凝结
环境光 100,000 Lux或更高
其它要求 15mil分辨率QR码识别距离最远100mm以上应自动识别不同码制,不需人工干预与计算机连接时不应需要额外电源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的《吉林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征收、管理及使用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的《吉林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征收、管理及使用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省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的《吉林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征收、管理及使用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限制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对于保护耕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建筑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墙体材料改革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级土地部门要将代
收的专项费用等有关事宜移交同级墙改主管部门,并办理好移交手续,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吉林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征收、管理及使用办法

第—章 总 则
第—条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建材局等部门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国发〔1992〕66号)精神,深入贯彻“保护土地”、“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工业废料、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加大限制毁田烧砖政策的调控力度,大力发展节能、节
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快我省墙体材料改革和节能建筑工作步伐,确保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以下筒称专项用费)及时收缴,合理使用,发挥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墙体材料改革工作由省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领导,省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墙改办)负责具体工作。
省墙改办的主要任务是:
(一)负责组织制定墙体材料改革的总体规划和目标;
(二)负责墙体材料改革整个系统工程的组织实施,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负责组织制定有关墙体材料改革方面的各项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小组,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四)负责组织收缴、管理、使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编制使用计划,并监督和检查使用情况;
(五)拟定年度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计划和推广应用计划,组织新型墙体材料技术改造示范线建设和建造示范建筑,对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所上的技改、基建等项目负责管理,确保计划的落实;
(六)组织协调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所上项目的科研、生产、设计、施工等各项工作,使之相互衔接配套,保证系统工程规范有序地进行;
(七)负责组织论证确定地方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协助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建筑应用技术研究和编制设计、施工规范、规程及通用图集等项工作;
(八)组织编制和实施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计划,协调利废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九)负责日常联络工作,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组织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承接领导小组交办的一切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新型墙体材料,系指除用粘土或者掺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烧结的实心砖以外的建筑墙体材料。

第二章 专项用费的征收
第四条 专项用费征收范围:
(一〉凡省内使用实心粘土砖建造的各类建筑(包括旧房拆除后新建),除符合免缴条件并经批准的建筑外,均要由建设单位缴纳专项用费。
(二)下列建设项目可免缴专项用费:
1.党政机关的办公楼及宿舍、学校校舍和教师宿舍、医院、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建设项目和其他由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
2农村个人建住房;
3.救灾建房。
(三)免缴专项用费的审批权(农村个人建住房除外)统一集中在省墙改办。其他任何部门和各市、州、县均无权批准减免。省墙改办可授权市、州墙改办负责部分非工业项目的减免审批,报省墙改办备案。
第五条 专项用费行收标准:
专项用费征收标准按建筑面积计收,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一律按每平方米5元的标准征收。专项用费进入总投资,列入总概算。
第六条 专项用费征收办法:
(一)各市、州城区范围内(不含所辖县、市),由市、州墙改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征收,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权。
各县(市)所辖范围内,委托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取各项费用时一并代收,同级墙改主管部门负责监收。,
(二)由市、州墙改主管部门负责直接征收的专项用费,各建设单位在向当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各项手续之前,要先到市、州墙改主管部门缴纳墙改专项用费,墙改主管部门开给专用收据,建设单位凭此收据再办理其他手续。凡未缴纳专项用费的建设单位,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不得
发给施工许可证。
(三)免缴专项用费的建设项目(农村个人住宅除外),建设单位应先向省墙改办填报专项用费免缴审批表(各市、州墙改主管部门代发放),交验有关项目文件,除委托市、州墙改主管部门审批的部分项目之外,均由省墙改办统一负责审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凭免缴批准文件方可发
放开工许可证。
(四)各市、州墙改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墙改专项用费征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要于每季初5日前将上季度本级及所辖县(市)新开工项目清单及代审批减免情况报省墙改办备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积极配合。

第三章 专项用费的返退
第七条 已缴纳专项用费的建设项目如已使用部分新型墙体材料,可按一定比例返退。建设单位须在建设工程竣工后60日内凭建筑设计说明、工程决算书、工程竣工报告、施工单位的材料单据及建筑工程墙体材料质量评定表等有关证明文件填报返退专项用费的申请表(由各市、州墙
改主管部门代发),同时交验缴款收据,向当地墙改办申请返退专项用费,逾期不再返退。
第八条 返退专项用费的数额按照该工程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计算:
(一)使用新型墙体材料50%以下者(含50%)不返退;
(二)使用新型墙体材料50%以上至80%(含80%)者返退65%;
(三〉使用新型墙体材料80%以上或达到JGJ26—95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全部返退。

第四章 专项用费的分成
第九条 各市、州、县收缴的专项用费按以下比例分成:
(一)省辖市、州征收的专项用费60%留当地墙改主管部门;35%交省墙改办;5%交当地监收部门作为监收手续费;
(二)各县(市)征收的专项用费,60%交县(市)墙改主管部门;15%交省墙改办;20%交主管市、州墙改主管部门;5%作为监收部门代收的手续费;
(三)省、市(州)、县(市)墙改主管部门再分别从各自分成的专项用费中划出8%交给同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用于建设行政部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建筑体系的科学研究及相关标准、设计规范、施工规程的制定以及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等。
第十条 专项用费属预算外资金,各部门要按省政府规定的比例各自缴纳财政应集中的费用。

第五章 专项用费的使用
第十—条 专项用费的使用范围:
(一)用于扶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建设和老企业的更新改造项目;
(二)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补充资金;
(三)采用新型墙体材料需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补充资金;
(四)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及其推广应用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具体办法由省墙改办商有关部门制定);
(五)墙改主管部门的管理费用。
第十二条 专项用费的使用原则。
(一)坚持有偿使用、限期收回、滚动周转、统一管理的原则。
(二)用于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的专项用费为有偿使用。用于本办法第十一条(二)、
(三)项的专项用费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原则实行有偿使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行无偿使用。
(三)专项用费的有偿使用期限和利率:
1.用于新型项目的专项用费的使用期限最长一般不得超过3年,其年利率可比国家同期基建贷款利率优惠30%;
2.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专项用费的贷款期限为1至3年,其年利率可比国家同期技改贷款利率优惠40%;
3.用于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三)项中有偿使用的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其年利率可比照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优惠50%。
(四)专项用费的有偿使用费,全部计入专项用费总额,滚动周转。
第十三条 申请使用专项用费的审批管理程序:
(一)申请使用专项用费的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法人资格;
2.申请使用专项用费的项目属于基建和技改项目的,要按程序经有关部门论证和批准;
3.有偿使用专项用费的单位,除必须具有偿还能力外,还必须由具有偿还能力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做经济担保;
4.用款单位的自筹资金要占总投资额的30%以上。
(二)市、州城区内(不含所辖县)申请使用专项用费的基建和技改项目,要先按现行的审批程序经过有关部门论证和批准后,用款单位再向市、州、墙改主管部门提出用款的书面申请,并同时报送有关部门的论证及审批材料(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和用款的担保材
料。用款额度在30万元及以下的,由市、州墙改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由财政专户拨款并报省墙改办备案;用款额度在30万元以上的,由市、州墙改主管部门和市、州财政提出审核意见,报省墙改办会同省财政厅审批后(有关材料要一并上报),市、州财政再拨款。
(三)县(市)范围内申请使用专项用费的基建和技改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程序,比照上款办理。用款额度30万及以下的,由县(市)工业主管部门和县(市)财政审核同意后,报市、州墙改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县(市)财政拨款,并报省墙改办备案;用款额度30万元以上
的,报省墙改办会同省财政厅审批后,县(市)财政再拨款。
(四〉用于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三)、(五)项的专项用费,在5万元及以下的,由市、州墙改主管部门审批,报省墙改办备案;在5万元以上的,报省墙改办审批。
(五)按本办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划拨给城建管理部门的费用要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并接受墙改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用款单位在申请被批准后,必须和有关墙改主管部门签订用款和还款合同,用款单位要按期偿还。不能按期偿还用款的部分,利息按银行利息再加权10%。无力偿还的,由担保法人代为偿还。
(七)用款单位要按合同规定,及时向有关墙改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度报表及专项用费使用的会计报表。项目完成后,要提交项目完成报告和决算书。项目验收时,要通知有关墙改主管部门派人参加。
(八)用专项用费安排的项目,由各级墙改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与监督。

第六章 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四条 专项用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各级墙改主管部门要在建设银行设立专户存储,并按月缴入同级财政专户。
第十五条 各级墙改主管部门对专项费用要配备专职财会人员严格管理。
第十六条 收取专项用费,使用由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吉林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用费票据”。
第十七条 哪一级墙改主管部门发出的专项用费,在项目建完后,由哪一级墙改主管部门负责清还。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财务和有关统计报表制度。
(一)各市、州墙改主管部门必须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收缴的专项用费总额的35%,各县(市)墙改主管部门将上月收缴的专项用费总额的15%和20%分别汇缴省墙改办和所在市(州)墙改主管部门在建设银行的专项用费专户。省、市(州)墙改主管部门要于每月20日前将
专项用费分别上缴同级财政专户。
(二)各市、州、县墙改主管部门必须于每月10日前向省墙改办报送上月收缴专项用费月报表和上月收缴专项用费所开出专用收据的全部第五联单据。
(三)各市、州、县墙改主管部门必须于每年12月底前编报下一年度墙改和财务收支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报省墙改办审批。
(四)各市、州、县墙改主管部门要按同级财政部门规定,编报季度、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同时抄报省墙改办备案。
第十九条 专项用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各级墙改主管部门的财务应接受上级和同级财政、审计部门及上级墙改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

第七章 违章处理
第二十条 凡不按规定缴纳专项用费者,一经查实,由当地墙改主管部门负责追缴,并缴纳应缴专项用费总额每天1‰的滞纳金。
第二十—条 未缴纳专项用费开工的,属违章建筑,各市、州、县墙改主管部门可提请有关部门责令其停工,查明原因,并按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者给予处分或处罚。
第二十二条 对截留、挪用或作弊不缴、少缴专项用费者,墙改主管部门可提请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经查实,责令限期上缴或如数补缴,并按规定予以经济处罚。
第二十三条 各级墙改主管部门要按期向上级墙改主管部门上缴分成部分的专项用费。逾期5日不上缴,由当地建设银行划转。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停止其享受新型墙体材料的有关政策,并通报批评,直至提请有关部门追究有关领导者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提交伪证骗取返退专项用费者,墙改主管部门要追回全部返退资金,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经批准使用的专项用费,要专款专用,各级墙改及财政部门有权对专项用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挪作他用的,墙改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银行等有关部门及时追回已投放的全部资金。并每超期1个月按照银行同期同类贷款最高利率增加20%计收专项用费利息,
同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执行。原吉建材计联字〔1992〕21、25、27号文件同时废止。本办法与国家新规定有抵触的,执行国家规定。



1996年12月23日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构建的再思考

杨涛


关健词:刑事附带民事 诉讼 构建 再思考
摘要: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基于公权优于私权和效率优先的考虑,不允许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提起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和原则上要求在刑事诉讼提起同时附带提起民事诉讼。然而,被告人长期潜逃无法启动刑事诉讼及刑事与民事诉讼在举证责任和证据标准上有重大不同,基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笔者主张一、应建立一定情形下赋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提起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二、应原则上确立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以后进行,例外地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被害人及其家属、代理人有选择权;三、附带民事诉讼应主要适用民法及民事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


对于因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失的被害人救济途径,我国刑事诉讼法设计了一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即在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
我国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第七十八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由此可见,我国的刑事犯罪引发的民事诉讼进行的前提是:一、要在刑事诉讼启动后才能进行;二、要与刑事审判一并进行,例外的才能在刑事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设计理念探微
一种制度的设计总是与设计该制度的理念密切相关,理念指导制度的设计,从我国的上述法律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来看,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遵循的应是下述二种理念:
1.公权与私权并存时,强调公权优于私权。当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并存时,立法者认为犯罪本质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侵犯,即便是存在被害人的情形时,也是认为是对整个社会的侵犯,而非简单地对个人的侵犯。因此,只有国家对该犯罪行为追究进入提起公诉阶段时,才允许私人就其民事赔偿部份提出请求,被害人首先要服从于国家追究犯罪的需要。我国诉讼法上有一众所周知的原则,“刑事先于民事”,即当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发现涉嫌刑事案件,应当中止审理,将其移送到有权机关。这便是公权优于私权理念的最好诠释。
2、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强调效率优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立法者关注的是国家资源的大量投入,因此强调简化诉讼程序,节省人力、物力,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案件。所以我们看到,民事诉讼诉讼要在刑事诉讼启动后才能进行,并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与刑事案件一并审理,即使为防止刑事案件的过份迟延,也要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设计理念的反思
应当说,强调公权优先,的确在较大程度上能维护社会利益,有利于打击犯罪。强调效率优先,也有利于保证及时迅速地处理案件,节省国家资源。但是,这两个理念是否在附带民事诉讼中都应毫无区别地适用呢?
1.公权优先的再思考。“刑事优先民事”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先解决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再解决其民事责任,是一种国际惯例。然而,公权所保护的社会利益并非与总与被害人的利益相一致,对社会利益的过份的关注,完全可能导致对被害人的利益淡漠,对此学者龙宗智也曾指出“在公诉案件中强调社会普遍利益的维护,强调公诉机关可以代表被害人的要求,却多少忽视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矛盾性,忽视了被害人的独特要求,…….。”①同时我们看到这一理念下设计的制度有如下致命缺陷:在刑事追究迟迟不能发动,公权无法行使时,私权也无法请求救济,给被害人带来的是双重损失,即刑事追究与民事上赔偿的要求均无法实现。如犯罪嫌疑人潜逃长期不能归案时,此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犯罪事实,但刑事追究仍无法启动(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尚无缺席审判制度),附带民事诉讼无从提起。而如按独立的民事诉讼进行的话,该事实可认定,并在该犯罪嫌疑人有财产或是未成年人时,被害人可请求法院执行其财产或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责任。但限于刑事优于民事,民事诉讼仅能“附带”于刑事诉讼中而无法独立启动,其结果是往往是被害人不能得到一定补偿,频频上访或迁怒于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引发新的社会动荡。
笔者注意到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例中,法国对此问题有所关注。现行法国第三条规定: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在民事法院还是刑事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是在刑事诉讼提起时尚未判决前,在民事法院进行的民事诉讼应中止进行。法国学者阐述道:“公诉尚未发动之前就已经在民事法院审判的民事诉讼具有绝对独立地位,这种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并无关系,民事法院可以对民事诉讼立即进行审理裁判,而不需要等待提起公诉以对公诉作出判决,民事法官有进行评判的完全自由。此外,民事法官就民事诉讼所作的判决对刑事法官可能在其后的公诉作出的判决不产生任何影响,因为,民事方面的既决事由对刑事方面不具有权威效力。”②
2、效率优先的再思考。由同一审判组织在刑事诉讼中附带审理案件,当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效率,但是对于公正的保证是否有所欠缺呢?总的来说,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都是属于程序法,一般认为都是公法范畴。然而,两者的区别仍很大,刑事诉讼是国家对公民个人的诉讼,是国家对公民个人发起的一场战争,其具有典型的公法性质,民事诉讼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诉讼,具有一定的私法性质。两者至少在以下几点上明显不同:1、刑事诉讼的启动是国家基于公权而发动,具有强制性和地位的不平等性,民事诉讼的启动是公民个人的启动,具有较强的自愿性和平等性;2、举证责任不同,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在公诉方,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而民事诉讼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在特殊情况下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和无过错原则;3、证据标准适用不同,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标准要求很高,英美法系是“排除合理怀疑”原则,大陆法系是“高度盖然性”原则,我国是“证据确实、充分”,而民事诉讼中则相对要求低得多,英美法系是“优势证据”原则,大陆法系是“盖然性”原则,我国是在实践中也是以证明力较大取胜。
正是上述两种诉讼形式存在重大差异,以一种诉讼涵盖另一种诉讼,牺牲的必然是公正。由同一审判组织在刑事诉讼中附带审理案件,难免使法官带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审理刑事案件的思维和证据标准去审理民事案件,对被害人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
在处理刑事诉讼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民事诉讼的关系上,世界各国有三种立法例:第一作为一种原则,把它主要交由刑事诉讼程序附带予以解决,这是法国、德国类型的现代意义上的附带民事诉讼的解决方式(但法国在公诉未启动前可单独进行民事诉讼--笔者引)。第二是允许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刑事诉讼程序附带予以解决而在其余情况下应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或其它单独诉讼程序予以解决,这是英国的“混合式”解决方式。依英国1870年规定,被害人有权提起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的赔偿之诉,诉讼方式有三种:一是被害人可向刑事损害赔偿委员会请求赔偿;二是被害人可对犯罪人提起民事诉讼;三是法律规定,法庭可以根据自己职权或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在判刑时以“赔偿令”的形式责令犯罪人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前两种方式都是在刑事案件审理终结才能提起诉讼。第三是把它完全交由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这是美国和日本现行立法的解决方式。③如著名的辛普森一案中,虽在刑事审判中,辛普森被无罪释放,但在接下来的民事审判中,他却被判处数以百万美元的高额民事赔偿。
在我国,依据第七十七条和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解决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上,主要是由刑事诉讼程序附带予以解决,这难免会出现如我们上述所说法官先入为主及两种诉讼方式的举证责任与证据标准不同产生冲突的问题,而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作为相对方情形下设计的,举证责任与证据标准都是采取有利于被告人方式来设计,以刑事诉讼方式来解决民事诉讼,不免给被害人带来消极影响。典型的是我们知道在民事诉讼中精神赔偿是予以认可的,但我们看到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显然这是将附带民事诉讼区别于一般的民事诉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九条规定:“附带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后提起,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在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没有提起的,不得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可以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这里例外地同意了被害人对犯罪人单独提起民事诉讼,但这只是例外规定,基于公权优先及效率优先的理念,认为公权的行使已使被害人利益得以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故这种例外的诉讼不可能有如真正意义上的民事诉讼保护有力,实践中被告人赔偿了被害人损失的被少判刑及上述司法解释不予精神赔偿便是最好的写照。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设计理念与制度的再构建
理念应先于制度的设计,理念的改变带来制度的革命和立法观念的变革。从上述分析,公权与私权、公平与效率这两对永恒的话题两者没有绝对的平衡,只能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对某一方侧重时对另一方兼顾。在刑事诉讼不断趋于对被告人保护的今天,附带民事诉讼上应强化对被害人的保护,这也符合社会利益、被告人利益、被害人利益三者冲突平衡的需要。据此笔者主张确立以下两种理念: 一、在强调公权优先的情形下,例外地应允许私权的适度自由,因为犯罪行为毕竟侵犯了被害人的利益,而这种利益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利益。因此,被害人某些要求救济的主张应于一定范围保障。二、公平优先,效率兼顾。司法的生命在于公正、公平,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被告人的权利与被害人的利益,应将这两种诉讼模式分立,在实现公正前提下兼顾效率。基于这两种理念,笔者建议制度上作如下设计:
一、通常情形下民事诉讼应在公诉发动后进行,但应建立被害人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提起民事诉讼制度。一般来说,刑事案件发生后或在已提起的民事诉讼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为保证国家追究犯罪的需要,先由国家公权介入,民事诉讼不能提起,已进行的应当中止。但在符合下述情形时应当允许提起民事诉讼或恢复已进行的民事诉讼:1、犯罪嫌疑人已潜逃并已过一定时间,使侦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2、被害人有或根据已有侦查的证据具备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此种制度下潜逃犯罪嫌疑人负有反驳被害人举证责任,其潜逃自应承担缺席判决的不利后果,而且此种民事判决对今后的刑事判决一般不产生影响,即使今后的刑事判决因证据不足宣告无罪也不影响该民事判决的效力。
二、应原则上确立因犯罪行为遭受损失而提起的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以后进行,例外地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被害人及其家属、代理人有选择权,同时为防滥用诉权,在诉讼费上作一定限制 。即在刑事诉讼开始后,有关司法机关应告知犯罪行为遭受损失的被害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在刑事判决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如果被害人及其家属、代理人要求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民事诉讼问题,应当准许。同时,法律应规定,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附带提起时不收诉讼费,但单独提起如败诉时则应负担诉讼费用。
三、在刑事诉讼中的民事诉讼无论是附带提起还是单独提起应主要适用民法及民事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应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德国第3条第2款规定:“一切就追诉对象的犯罪事实所造成的损失而提起的诉讼,包括物质的、身体的和精神的损害均应受理。”,④该规定值得借鉴。),适用民事诉讼的举证规则、证据标准乃至诉讼费的规则。
①第56页 龙宗智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②第260页 卡斯东.斯特法尼 乔治.勒瓦索 贝尔纳.布洛克著 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③第388页 郑禄 姜小川主编 群众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④转引第424页 胡锡庆主编 叶青副主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E—mail:tao1991@163.net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